你是天选打工人?
最近大家的朋友圈
首先要接纳自己的情绪,理解自己正因为当下环境影响而产生正常的焦虑反应。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坚持锻炼,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,也是重塑内心有序和安全感的基础。
寻找正规渠道的科普知识是快速全面认知陌生事物的有效途径,以正规渠道得到的信息为准,学会独立思考,辨别虚假信息,避免替代性创伤,减少不安全感。
我们在日常中会有无力感、低落、颓废,主要源于无法改变。为此,我们可以觉察一下生活中那些可控制的事。比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,通过运动健身来管理身体,通过官方消息来获得可靠信息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,我们可以适度未雨绸缪,但要减少不必要的过度囤积、哄抢。
可以尝试通过冥想稳定自身情绪。另外,做一些有氧运动,减轻焦虑、恐惧的情绪,促进多巴胺的分泌,产生愉悦的体验。
温暖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我们缓解负面情绪,减少压力带来的不利影响。因此,可以与亲友做一些积极的沟通,寻求能帮助自己获得支持感的心理能量。
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通过以上调节方法都无法缓解目前的焦虑、紧张、不安的情绪,或发现“幻阳”无法通过自行调节缓解,要及时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、心理医生求助。



“复阳”是指感染者症状基本消失,核酸检测、抗原检测呈阴性之后,再次检测发现又呈阳性。一般认为,这时检出的是一些病毒的片段,并不是完整的病毒,没有患病症状和传染性,对正常生活没有影响。“二次感染”是指这一次的新冠感染已彻底康复,但又发生第二次新冠病毒的感染。二次感染通常是有症状的,并且核酸的Ct值也比较低,病毒载量较高,有传染性。专家表示,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发生“复阳”和“二次感染”的概率都很低。一般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感染康复之后,可以获得3至6个月以上的保护力,在这段时间内发生“二次感染”的概率非常低。就哪些群体发生“二次感染”的概率比较高,专家进行了相关介绍。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,比如老年人和三岁以下的婴幼儿。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有退化,患者感染康复之后,保护力维持的时间比较短;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免疫功能还没有健全,康复之后获得的保护力时间可能也比较短。
免疫缺陷人群,比如艾滋病患者和免疫抑制剂使用者,他们的保护力持续时间也比较短,随着时间延长,“二次感染”的风险比较大。
高风险岗位的人群,比如医护人员、公共交通运维人员等,他们平时和人接触比较多,传染的风险也比较高。
“复阳”目前没有发现有特殊的规律,仅仅是一个检出病毒片段的指标,和体质差异关系不大。此外,专家表示,一个人有可能因毒株不同而发生多次感染。据国外相关报道,感染过两次的有很多,感染过三次的比较少,感染四、五次非常罕见。因为我们每一次感染都能获得一定的抗体保护,那么再感染的风险会变小,再感染之后的症状也会减轻。网传“阳性之后两周左右才能产生抗体,所以这段时间最有可能二次感染”,专家解答,不存在说两周内容易感染这个说法。我们常说的特异性抗体,两周才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。但实际上病毒进入人体的这一刻,免疫系统就已经开始工作。后续产生的保护性抗体会在两三周时间达到高峰,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,但并不是说这两周内人体就没有保护力。这个时候如果有病毒再进入体内,它能够很快被清除掉,反而是相对不容易感染的时候。总体来说,感染之后时间越长,体内的抗体水平越低,感染的风险才会越大。“阳康”之后多久可以接种加强针?专家介绍,康复之后,一般获得的保护力可以持续3到6个月,年轻人可以在6个月以后再去接种一次加强针。老年人因为保护力比较短,可以在三个月以后再去加强一针。如今,各地复工复产箭在弦上,居家康复的人们又有了新的担忧:“阳过”之后多久能复工?症状虽然没了,会不会传染给别人?自己刚好又出门,会再次被感染吗?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、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表示:发病3天后青壮年体温逐渐恢复正常,但咳嗽、咽痛仍然严重。从临床来看,发病7天后大部分轻症患者核酸开始转阴,病毒量也很低,基本不具传染性。一般情况下,体温正常后再过3天,可能咳嗽和鼻塞流涕咽痛的症状明显缓解。当你体感嗓子疼和咳嗽不再影响睡眠时,就说明身体基本恢复,适合返岗!不过,还是提醒各位“阳过”,返岗建议坚持佩戴口罩。目前正处于冬季呼吸道感染病高发期,除了新冠还有其他传染病。强烈建议新冠康复后仍然做好呼吸道防护,不要降低防控标准。返岗后,在人多密闭的公共场所坚持戴口罩,注意手卫生,咳嗽、喷嚏等礼仪。在食堂不要面对面就餐。至于“阳康”会不会再度感染,专家表示,半年内“重阳”的可能极低,一般年轻人半年内,不太可能二次感染新冠病毒。尤其在感染后的3~6个月,体内抗体都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,对于小幅度的病毒变异都有交叉保护作用。李侗曾建议,半年后再接种一剂疫苗加强免疫,会获得更高的防护水平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并不等同于阳过一次后就能获得“终生免疫”,武汉金银潭医院主任夏家安曾表示,感染后短期内可能会获得一定的免疫力,但经验告诉我们,不能对病毒的变异掉以轻心。内容来源:新华社、人民日报、央视新闻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