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年专注水环境生态治理解决方案服务
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特聘专家企业 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企业
生态植被利用误区:
误区一:植物措施可作为黑臭河治理的主要现地举措。植物措施是河湖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,但植被只能消纳微污染负荷,且易受季节温度影响,有的植物措施还需要较苛刻的管理养护。目前一些河湖的水体修复将植物措施作为主要手段是不合适的,植物措施一般仅能作为黑臭河治理的辅助性手段。需要注意的是,治污并无捷径,惟有踏实做好截污纳管等面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,河道水质才可能逐步变好。
误区二: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就是种沉水植物。沉水植物又称“水下森林”,它消纳污染物的效率是所有水生植物中最高的,且具有一定的景观性,所以在城市水体修复中得到较多应用。但是沉水植物对生长环境敏感、抗冲击能力差、维护要求高。城市河道大面积种植沉水植物,投入成本高,一旦敏感期维护不到位,加之受到浮水植物(遮光)和鱼类的影响,容易造成大面积死亡。因此,沉水植物比较适合封闭水体及有维护保障的水体,对于开放性水系,建议先创造适宜沉水植物生长的条件,再做引导性修复。
误区三:滩地生态修复即在滩地上恢复植被以及平坑。当前大部分河道工程生态修复投资即为种树栽花恢复植被和平坑(采砂形成的坑)。然而生态修复远不止这些,对于南方雨量相对充沛的地区,生态修复可以更多是引导性措施,而这种引导性措施的核心并不在于种树栽花,而是丰富水陆边界,恢复浅滩与深潭、保护河滩低地、创造良好的生境,充分利用自然修复能力。
误区四:景观即为园林造景,河湖治理中的景观即为配合做好生态绿化。河湖景观设计要满足水利基本需求,并兼顾生态、水体自净能力等。景观远不只是园林和绿化,景观是一种方法和思想,是统筹各项功能(如水利、市政、交通和园林)的主线。所以,城市河湖的规划设计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这种行业融合的大景观”思想。
苏州硕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河道治理中,采取一河一策的治理理念,通常在截污的前提下运用ISSA PGPR 原位水生态修复技术,选择性地运用疏浚、浮岛植物、生物膜等辅助工艺,常配以水下森林构建、曝气增氧进行有效辅助,并通过周期性巡河、检测、维护进行长效的运维,科学、有效地进行水环境的生态修复。
相关内容
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