硕亚微科普|走出河湖生态修复过程中的误区(一)
2021-11-24
关键字:一河一策,ISSA PGPR 原位水生态修复技术,河道治理误区,苏州硕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

近年来,各级政府加大对水污染的治理力度,部分地区河湖水质有所改善,但流域水质指标仍未达标,其主要原因为目标过高、对治理的困难性与长期性估计不足、只治标不治本等,治理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。河湖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修复技术改善受损河湖的物理、生物或生态状态,使修复后的河流生态系统更加健康、稳定。对于不同特性的河湖生态系统,在治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,因此,对误区的剖析和认知是河道水生态系统修复工作亟待开展的工作。

走出河湖生态修复过程中的误区(一)-硕亚环保

对于城市河道和城市内河湖的治理大多采用“三部曲”:截污(去除外源污染)-清淤(去除内源污染)-引水,已成为国内河道治理的首选。但在这种治理策略过程中仍存在很多误区,可归纳如下。

误区一:治理黑臭河就是把河水处理干净。在很多黑臭河道治理过程中往往将黑臭水体作为治理重点,投入大量经费。虽然水质短时间迅速转好,但黑臭情况很快反弹。这是因为,黑臭产生的根源在岸上,岸上的排污企业治理不到位。黑臭河的治理是长期的过程,不可急功近利,短期的关停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,关键在于岸上产业的调整、污染负荷总量的控制、管理的规范。浙江省近年推行的“五水共治”核心内容即是以治水倒逼产业转型。同时,黑臭河治理需要过渡性手段,比如以换水(补水)为主,辅助现地处理措施,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,应考虑采用定点补水的方式。

误区二:城市平原河网进行分段治理、截流治理。在部分城市河网治理中,尤其是沿海平原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,往往出现功能性水短缺现象,其在治理过程中将区域河网进行割裂,出现局部短期治理效果较优,但易受周围河道影响,无法实现整体河道生态治理。因此,河道治理根本上需连通,尤其是对于具有行洪排涝功能的河道,应将其作为整体考虑。平原河网水质的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各级联动,河道修复只是中间环节。系统治理是根本,河段提升是补充。

误区三:城市河道底泥清除结合岸上截污,河道水质即可提升。城市河道清淤和岸上截污是各地黑臭河治理的优先措施,在实施了截污纳管及河道底泥清淤后,城市河道水质确有改善,但雨后水质又发生反复。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城市面源污染,大量污染物来自雨水管,尤其在初期降雨,雨水管中水量激增,导致堆积其中的污染物随水入河。另一原因是雨污分流不完备,雨水侵占了污水管网输送容量,水量一旦超出负荷,只能溢流进入河道。

误区四:清淤即直接清除河湖底泥,清淤规模无需论证。众多清淤项目并未经科学论证清淤规模,仅是测量淤泥的厚度,随后全部清除。这种“粗暴”的做法往往造成巨额的无效投资。清淤规模的论证非常必要,因为底泥的释放有一定规律,并不是清得越厚效果越好,清淤规模不当可能引起负作用;清淤方式对河湖生态也有重要影响。从短期来讲,清淤对湖底生态系统是一次灾难。

误区五:淤泥处理方向是淤泥固化。目前河湖清淤大部分带水清淤,如采用搅吸式挖泥船,清淤产物是泥水混合物。传统方式是用管道输送到弃土场,经过漫长的自然固化或真空预压等方式加速固化才可进行处置利用。由于场地限制,占地较少的淤泥固化(如板框压滤)方式被开发,由于其投资与处理成本高昂,未广泛适用。对于量大面广的农村河道,淤泥来自岸上,返田堆肥是最自然、最生态的方式。所以,淤泥固化未必会是污泥处理的主流方向,但一定会是城市河道清淤的污泥处理主要方向。

误区六:引水是改善水环境最有效的手段,所以优先考虑引水。但是引水不能优先于或取代本地治污,只有在本地环境治理不足以解决问题或者负荷远高于环境容量时,才能考虑跨流域或跨区域的引水作为补充。环境引水需考虑地区的水资源平衡和区域的生态影响,并且受水区河网还需要相应的系列配套工程以及精细化调度,才能确保受水区水质提升效果。


苏州硕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河道治理中,在截污的前提下运用ISSA PGPR 原位水生态修复技术,并运用辅助工艺,采取一河一策的治理理念,科学、有效地进行水环境的生态修复。

返回列表